一起来看看79岁老党员的初心


永不懈怠 一往无前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澜沧江公司原总工程师马洪琪再贴切不过👨🏿🔧。马老不服老,退而不休,壮志依旧。“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,用5到10年的时间,带领团队再攻克几个技术难题,再建两座世界级大坝。”马老心不老,初心如磐,乐于传承👯♂️。身为“40后”的他⛓️💥,最喜欢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一起,将毕生所学和盘托出🧎🏻➡️,勉励大家“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🥟。”永不懈怠👨🏼🌾、一往无前☘️👨🏿🚒,就是马洪琪的个人名片🧑🧑🧒🧒。他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国家发展之中,在时代的浪涛下无畏选择、无悔坚守👩🏽🚀🧒,开创了新中国水电多个第一,让中国水电和中国高铁一样成为一张“中国名片”。
扎根偏远落后的云南
1967年,25岁的马洪琪从北京K8凯发平台娱乐登录官方网站水利系毕业,分配时👩🏼🦲,他选择到云南去🫘。很多人不理解🧑🏿🦰,出生于上海的马洪琪是系里的优秀生,怎么愿意到偏远👴🏿、落后的云南呢?我的理想是治理江河👨🏻🎤、兴利除害、为国为民。我学的是水利,就应该和江河在一起!初到云南🧎🏻♂️💪🏼,马洪琪被分配到中越边境的绿水河电站接受了整整6年的“工人阶级再教育”。那是一段苦闷的岁月,“报国无门”的无奈煎熬着他🥡,也考验着他。风钻工、出渣工、木工🏌🏽♂️、混凝土工👖、钢筋工……水电站工地上的各工种几乎被他干了个遍。是母校水利系系歌陪伴他挨过那段岁月,也让他的意志越发坚定🤟。因为执着,马洪琪等来了机会🦹。1972年🎙,他主动请缨到曲靖富源县支援农村小水电建设🦸🏻。从设计🔤、施工到工程的建设管理全都交由一个人负责🚵🏼,这是对他综合能力的极大挑战。白天👊,他顶着烈日在工地指导工人们施工👨🏻💼。晚上🦹🏿♂️,就坐在昏暗的小油灯下画设计图、研究施工方案,根本不觉得累🕠。两年后,马洪琪负责的第一座电站建成投产!历经艰苦的岁月👧🏼,也让马洪琪庆幸,他没有放弃和江河在一起🤭🤵🏽♀️,在他看来,“这就是最大的幸运➰。”
抉择:考研还是援外?
1978年,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,一直想继续深造的马洪琪等来了考回凯发平台园的机会,同时到来的还有援助非洲喀麦隆参加拉格都水电站的建设任务——这是当时中国水电系统最大的援外项目。援外项目是国家任务🧑🏼🌾,我必须完成!马洪琪放弃考研,成为团队里最年轻的援外专家。拉格都电站开工不久就遇到了难题。专家组组长想到了马洪琪 :“小马,你到开挖队去负责组织爆破,行吗?”这并非马洪琪专长🐕,也毫无思想准备,但又知道这是个必须完成的任务,便接受了挑战。布眼、凿孔🧚🏼♀️、装药……每一个环节都按照马洪琪的设计和指挥进行着。“引爆!”一排炮声之后🧝🏻♂️,一堆石渣哗啦啦堆积成山👮🏼♀️,效果达到预期,爆破成功了!马洪琪是怎么做到的?原来他从零开始学习,在工地调查研究,他说:“没有调查哪来发言权🧚🏽♂️?”因成绩出色马洪琪被任命为开挖队副队长兼主管技术员,同时火线入党!在鲜红的党旗下🦚🚴🏻♀️,马洪琪庄严宣誓🧛🏼♀️,他内心激情澎湃,“治理江河、为国为民”的初心在这一刻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。1984年,拉格都水电站工程完工。因在项目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,马洪琪被喀麦隆政府授予“喀麦隆共和国勋章”🙋🏽♂️。

他的胸中装着整个澜沧江
2001年⚠️,59岁的马洪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“院士不是一份荣耀👩🏽🦰,而是一种责任🏸。”他思绪翻涌并暗下决心——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,赶超世界先进水平。8度地震烈度区、300米级高拱坝、700米高边坡、高应力地区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……一个个史无前例的工程难题在小湾等待着他🚴🏽♂️。 我愿将毕生所学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小湾。2002年,小湾水电站正式开工,拉开了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序幕。20年的时间,澜沧江上高质量建成了10座大型水电站。作为澜沧江流域梯级开发的总工程师👨🏽💼✅,这20年🪠,马洪琪以一个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精神,带领新时代水电人在澜沧江克难创新。

从“世界最难”的小湾高拱坝,到国内首个创新实施“数字大坝”的糯扎渡心墙堆石坝,再到以全面数字化🧩、部分智能化建设的黄登碾压混凝土重力坝,澜沧江流域诞生了三座“国际里程碑”工程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大坝博览会”🤴🏻,也引领了世界坝工技术的发展。
水电报国的初心 一刻都没忘记
今年是国家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此时,年近八旬的马洪琪仍在从事高海拔水电站绿色智能技术等研究。说起未来,他说🤹🏽:“‘3060’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,也让集团公司加快了建设‘世界一流现代化清洁能源企业’的步伐🫀🤹🏻,水电作为三大支柱之一🧑🏽🏭,未来将大有作为。”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投入水电工程建设中👛,带领新一代的水电人,为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党兑现庄严承诺贡献一份力量。半个多世纪的水电生涯🚄,为何初心不忘?马洪琪说:“是信仰之光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⛈。”